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,人工授精等辅助生殖方法已经从实验室走进了我们的平常生活,给不孕不育夫妇带来福音的同时,也违背了生命的自然醒,分离了传统的由性到孕这一过程,因此带来了很多伦理问题。
然而,科学毕竟只能提供一个“能不能做到”的结果,对于这样一项事关人命的技术,我们首先也得想清楚伦理上“应不应该”的思考,再制定出“让不让做”的法律,才能实现这种技术在人类社会的普及应用。
那么,关于辅助生殖,到底都有什么样的伦理风险呢?
首先,它会对传统的婚姻关系产生巨大冲击。辅助生殖过程,脱离了性,采用了精卵体外结合的方式,就产生了,的新模式,这种外源基因的侵入,破坏了婚姻原本的排外性,对夫妻双方的婚姻会产生巨大的冲击
其次,辅助生殖会对传统的亲子关系产生巨大的冲击、无论是还是,新生儿从生理和伦理上,无疑将不止一个父亲或母亲了,有人会在生物学上给孩子供给基因,有人会在社会学上给孩子供给亲情。
如果国内立法一旦通过,一个孩子甚至可能出现5个父母亲,你让孩子怎么办,那还不得认知错乱。
在国内,我们更倾向于社会学的父母认知,也就是养育父母的合法地位,但是根据美国学者Scheib做的社会调查发现,超过80%的孩子都想联系他们的,也就是他们生物学上的父母,甚至还有7%的孩子想要和这些父母建立亲子关系。
试想一下,如果孩子知道了,他会怎么办。父母担心孩子知道了,会不会对其进行虐待或遗弃,这个对传统上的亲子关系都会形成一种挑战。
再次,辅助生殖引发的胚胎属性问题。胚胎到底是人还是一种东西,我国卫生部在伦理规范中是否定胚胎的财产属性和商业属性的,“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以任何形式募集进行商业化的行为”,“禁止以多胎和商业化排卵为目的促排卵”等等。
但实际上,从2000年开始,就已经有出售美女生卵子,清华生精子等等行为了。
如果随着市场规模继续的扩增,会不会有一天像美国一样,胚胎也成为了一种商品?
还有,辅助生殖最终可能会导致非人为的近亲结婚的悲剧,我国法律规定,来自于同一提供者的精子、卵子最多可以让5对家庭使用,这样尽可能的避免未来不同家庭的后代结合,出现近亲结婚的可能。
并且为了进一步预防这种情况,法律上甚至表明,有义务为未来人工授精的后代提供有关医学信息的婚姻咨询。
但是不得不说,大部分的父母处于对家庭亲子关系的考虑,是不愿意将孩子的出生真相告诉孩子的,于是近亲结婚,还是存在着隐患的。
最后,辅助生殖还涉及到一个人权的问题,那就是多胎妊娠的减胎。
自然状态下,多肽妊娠的几率很低,并且由于多胎妊娠容易增加流产、早产、妊娠期疾病等,还有可能让胎儿发育迟缓,新生儿畸形,死亡率等,我国是严令禁止辅助生殖方面出现多胎妊娠的。
然而为了试管婴儿的成功率,试管婴儿每次植入的胚胎一般都在两到三个,为此,当植入的胚胎最终检测到多个胎心需要减胎的时候,你到底要消灭哪一个,又要留下哪一个,这里面涉及的人性问题很大。